術龍五術堪輿貴州分壇
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【中醫和解之法】

向下

【中醫和解之法】 Empty 【中醫和解之法】

發表  天相 周一 五月 04, 2009 10:31 pm

原帖由 三慧 于 7 天前 18:21 發表于 http://wskybbs.com/bbs/index.php

中醫和解之法

1. 中醫治病「法」有很多,不止是汗、吐、下三法而已,在傷寒一書中,除此三法之外,仲景另立「和解」一法;

那什麼是「和解」之法?

學者的回答,可能就傷寒一書提出作解,凡是不能用汗、吐、下三法者,就是要改用「和解」之法。

2. 基本理論是符合仲景之「法」,但是並沒有真正了解仲景之「心」意,從醫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,其實「和解法就是清法」,和我們今天所要討論的清氣藥,是有直接的相有關性。

3. 中醫論氣,有正氣、邪氣兩端,「法」言「清氣」,是指要清除體內的邪氣,而言。

風、暑、濕、燥、寒天之五氣,五氣雖然屬性不同,但都會發熱、化熱,表熱用「汗散」之法,裏熱用「清、下」之法,清法、下法適用的時機就在熱的微甚。

4. 以傷寒論而言,風寒感人,由皮花而入,初病在太陽,太陽屬表熱,用花黃、桂枝是汗散之法;邪傳陽明是屬裏熱,陽明「經病」裏熱微,用白虎湯是「清法」,陽明「腑病」裏熱甚,用承氣湯是「下法」。

5. 以溫病而言,溫邪感人,由口鼻而入,初病在肺心,肺心屬裏熱,病位在上焦,上焦裏熱微,用銀翹散、桑菊飲、白虎湯是「清法」;

邪傳中焦脾胃,脾胃屬裏熱甚,或用承氣湯是「下法」。

6. 由以上可知,病位在經、在上焦用清法,病位入腑、在中焦用下法。

如果知道這個道理,那麼臨花用藥,熱在心肺要用清法,也就是常言「清心清肺」,學者或問醫書中不是有言「瀉心瀉肺」嗎?

要瀉心瀉肺必是大熱,大熱必兼脾胃,如仲景「諸瀉心湯」,雖言瀉心,但是病因都由陽明,不可不知。

7. 熱甚用下法,下法藥都是「大苦寒」,苦能瀉熱,寒能勝熱,藥勢峻猛;

熱微用清法,清法藥都是「微苦寒」,或是「甘苦寒」,苦能瀉熱,寒能勝熱,甘能緩峻;

下法大苦寒,清法微苦寒,微苦寒也就是小寒,小寒就是「涼」,所以「和解法就是清法,清法也就是涼瀉之法」。

如果知道這個道理,那麼仲景小柴胡湯是「和解」之劑,方中必用清氣之藥。

8. 學者或問,本草綱目記載五百多味藥,如何去判斷是清氣藥?

告訴您,凡是氣味「甘寒」的必能清氣,上面說過,甘能緩峻,「甘合寒」就是「小寒」,小寒是涼,涼則能清;

其次「微苦寒」的藥,本來就是小寒,所以能「清」,還有屬「甘苦寒」的藥,藥雖苦寒,但有甘味緩其峻寒,也是屬小寒,比如「沙參」甘苦微寒,是「清肺」的藥;「麥冬」甘微苦寒,是「清心肺」的藥;

「栝簍、銀花」甘寒,是「清肺」的藥,「藍根」甘苦而涼,是「清熱」的藥;

「石膏」是陽明的大寒藥,但味帶「甘辛」,所以是陽明「清熱」的藥,而不是陽明下藥,學者當舉一反三,不在多舉。

9. 除此之外,大部份藥性屬「甘寒」、「微苦寒」的藥,都兼具有解毒的功能,只不過「本草」中並沒有明示,大家都知道上例「銀花、藍根」都是解毒的藥,麥冬能治「肺痿吐膿」,肺痿吐膿就是「熱毒」;

「石膏」能治發班發疹,班疹雖是皮膚病,病因是陽明熱毒;

還有肝臟本身就有解毒的功能,一旦肝功能失調,無法解毒,所以要「清肝」,坊間不是有很都「清肝湯、清肝丸」嗎?

立方立名用意就在此。

10. 還有前面曾經提過,在用藥過程,一定要深切了解每一藥味的特殊功能,如前面「秋燥」一文中,提到杏仁是「降氣藥」,不是通大便的藥,但本草言「通大便氣燥」,是取其火氣降,則無大便燥之憂;

又如本草「參類」很多,言「五參」都能補,是真的能補嗎?

不然!

如上面所提「沙參」本草言「專補肺氣」,要知道補藥必定是「性溫」,「沙參」甘苦微寒何以言補?是取其「清肺熱」,肺熱去,熱不傷肺,猶如補肺之說。

11.如溫病「燥傷肺胃之陰,或熱或咳者,用沙參麥冬湯。」

是言秋燥化熱,熱傷肺胃,熱在肺要用「清肺熱」的藥,所以用沙參、麥冬清肺熱;

再佐以和胃的藥,立方在此。


引用: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chiayimed/article?mid=67&next=63&l=f&fid=14

天相


回頂端 向下

回頂端


 
這個論壇的權限:
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