術龍五術堪輿貴州分壇
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【清明節 清明時節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】

向下

【清明節 清明時節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】 Empty 【清明節 清明時節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】

發表  天相 周一 五月 04, 2009 11:09 pm

原帖由 探索 于 2009-4-7 19:48 發表于 http://wskybbs.com/bbs/index.php

清明節 清明時節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

清明節 清明時節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 (唐.杜牧 )

清明節的由來:

農曆三月初是中國傳統的清明節。

「清明」最初指的是節氣。

在我國傳統的曆法中,把一年分成 二十四個節氣,用來反映氣候變化和指導農業生產,而「清明」就是其中之一,時間大約在「春分」之後,「穀雨」之前,換算成國曆,約在四月四日或五日,為的 就是弘揚孝道,發揚我國的民族精神。

在宋朝以前,清明僅是個附屬在寒食節習俗中的一個次要的節日。

它甚至比不上農曆三月初三的上巳節。而清明節掃墓,更是宋代以後出現的。

但是由於上巳、寒食、清明三個節日的日期相當接近,彼此的習俗便互相滲透、重疊,漸漸的不再有明顯的劃分,這才形成了現在的清明節。


清明節的意義:

我們以為清明節的活動,當不止於形式上的墓祭家祭,而應由宗親長老,講述本族的源流和租先的志業,使後輩子孫能獲得充分的瞭解——慎終追遠.銘刻肺俯,並從而啟發家庭間的孝悌親情,加強宗族間的互愛聯繫,更擴大到國族的精誠團結,奮鬥不懈。

「清明節」是祭拜祖先、清掃墓園的節日,在魏晉時被定在農曆三月三日,近年來中華民國政府為了統一清明假期,也弘 揚固有文化與倫理道德,改定國曆四月五日為清明節,與原農曆三月三日時序非常接近。

清明節的主要活動,就是全家大小一起到祖先的墳上拈香祭拜,並利用祭拜 之際清理墓地的雜草花木,因此清明節也稱「民族掃墓節」。


二. 清明節的習俗:

1. 掛紙:

「掛紙」在臺灣的習俗中稱為「壓墓紙」。掛紙時,先要將生長在 祖先墳墓上的野草,用鋤頭或鐮刀整理清除,在用小石頭或磚塊將墓紙壓在墳上,表示這個墳是有後嗣的,否則很容易被人誤以為是無主的孤墳,而受到破壞。

墓紙 分為白色、紅色、黃色的古仔紙以及五色紙(紅黃藍白黑)兩類,現在則多用五色紙,其用意是蓋厝瓦或表示子孫已祭拜過。

至於傳統的客家人掛紙時比較慎重,先 用鋤頭挖一塊綠色的草皮,並把帶來一疊滴有雞血的黃紙,用草皮壓在墳上,然後在墳地四周擺上十二張銀紙,除了掛墓紙的目的外,還有血祭的象徵。


2. 培墓:
民間清明節掃墓可分成兩種儀式,即「掛紙」及「培墓」。


「培墓」也就是「掃墓」,又叫墓祭、 祭掃或上墳,就是修墓與祭拜。

一般俗信,祖先的墳墓和後代子孫的興衰有很大的關連。

因此,富有的人家年年「培墓」,而一般的人家除了吉凶葬的前三年要「培 墓」外,其他則視情況而定。

「培墓」的時間多利用清明節前夕,將墳上的雜草清除,並加以培土整修,如果墓碑上的字體模糊不清,則必須用銀硃重新加以描寫, 使其煥然一新。

祖墳整修完畢後,開始祭拜。祭拜時,在墓前供奉牲禮(三牲或五牲) 、刈金、壽金、燭等、或十二道菜蔬(如韭菜、魷魚、春干、甜菜、甜芋、肉脯、蒿菜,蓮子、棗子、竹筍、豬腸、苜頭)和粿類(紅龜粿、鼠麴粿或草仔粿)及刈 金、銀紙、往生錢、燭等;若是新墳,則必須供奉五牲(如豬頭、雞、鴨蛋、麵粿、紅龜粿),祭品擺好後,點香向后土(墳墓的守護神)祭拜,婦人要在新墳前哭 號,禮拜完畢,先燒刈金、壽金給后土,再燒銀紙等給祖靈,紙錢燒完後,在紙灰上灑酒(稱為奠酒),最後鳴炮禮成。

在收供品離開前,要將雞蛋、鴨蛋在墓碑上打碎,將蛋殼丟在墳上,象徵「脫殼」或「蟬蛻」,表示新陳代謝。

從前,還 有將紅龜粿、麵粿分給當地的小孩子吃的習俗,稱為「揖墓粿」(又稱乞墓粿、印墓粿),象徵「祖德流芳」。

臺灣民間習俗若是家有長子如娶媳婦、添丁生子或置 產等,一定要培墓,往昔在培墓時都要點「姓氏燈」,在祭拜之前於墓前燃燭祭祀後,不要熄火,將它小心的放在燈罩內,沿途不可使其熄滅,一到家裡,立刻把燈 放在祖先的靈桌前,相傳這種小燈,具有「添丁發財」的含義,如果在回家途中一路不熄,則表示子孫繁茂的吉祥徵兆。

現在一般的掃墓方式已經較以前簡化,大都以鮮花水果為祭品,,上香鞠躬,禮節簡單隆重。


引用: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jw!lvkO5aCBQE5vNBHenPYrHSeuLg--/article?mid=5592

天相


回頂端 向下

回頂端


 
這個論壇的權限:
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