術龍五術堪輿貴州分壇
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【為甚麼退休稱為「懸車」?】

向下

【為甚麼退休稱為「懸車」?】 Empty 【為甚麼退休稱為「懸車」?】

發表  天相 周三 4月 29, 2009 3:12 am

原帖由 安樂 于 2009-4-15 07:55 發表于 http://wskybbs.com/bbs/index.php

【為甚麼退休稱為「懸車」?】

在《晉書‧卷四十五‧劉毅傳》上載:「昔鄭武公年過八十,入為周司徒,雖過懸車之年,必有可用。」

又《漢‧蔡邕‧陳實碑》載有:「及文書赦宥,時年已七十,遂隱丘山,懸車告老,四門備禮,閉心靜居。」

另有《漢‧班固‧白虎通道德論‧卷四‧致仕》上說:「臣七十懸車致仕者,臣以執事趨走為職,七十陽道極,耳目不聰明,跂踦之屬,是以退去避賢者。」

這些古文裏的「懸車」之年、「懸車」告老、「懸車」致仕,意思都是指年老﹙通常為七十歲﹚辭官退休。那麼,為甚麼用「懸車」來表示退休呢?

其實中國古代早有官員的退休制度,稱為「致仕」、「致事」、「致政」、「告老」、「請老」,就是「還祿位於君」,即年老或多病而辭去官職在家休養閒居。 如《公羊傳‧宣公元年》載有:「古之道不即人心,退而致仕。」何休注:「致仕,還祿位於君。」 又《左傳‧魯襄公三年》︰「祁奚請老」,《左傳‧襄公七年》︰「冬十月,晉韓獻子告老。」 另《禮記‧曲禮上》說:「大夫七十而致事。」鄭玄注︰「致其所掌之事於君而告老。」 而據記載,中國古代退休制度緣於周朝,正式形成制度則在漢朝,而於唐、宋時代得以完善和發展。 自西周有「大夫七十而致事」的記載後,其後的各朝代大都規定官吏七十歲致仕,到了明清兩代,才改為六十歲退休。 歷代官員退休後,在政治上、物質上均享有優待,許用官家專車送回,沿途接待。 政治上待遇主要有加銜晉級﹑參聽朝政及恩蔭子孫等;經濟上待遇則有給俸和賜物。 但各個朝代的待遇不盡相同,漢代規定,年俸祿在兩千石以上者,可帶原俸祿的三分之一作為養老金。魏、晉時期的官吏或賜給實物,或採授之「顧問」性質的閒職,供養終身。 唐代一至九品官吏告老之後,賜給「永樂田」可傳子孫。清代對四品以下官員正常退休者,給予厚品休致。 也有的人退而不休,年歲雖老,依然受朝廷重用。如《晉書‧王祥傳》就記載了晉武帝對王祥不僅十分尊寵,還照顧他安享晚年,在朝廷有大事時仍諮詢他的意見。 當然也有貪戀權勢不肯退休的人,唐代詩人白居易就曾寫了《秦中吟十首‧不致仕》︰「七十而致仕,禮法有明文。 何乃貪榮者,斯言如不聞。 可憐八九十,齒墮雙眸昏。 朝露貪名利,夕陽憂子孫。 掛冠顧翠緌,懸車惜朱輪。 金章腰不勝,傴僂入君門。 誰不愛富貴,誰不戀君恩。 年高須告老,名遂合退身。 少時共嗤誚,晚歲多因循。 賢哉漢二疏,彼獨是何人。 寂寞東門路,無人繼去塵。」用以諷刺他們,並在當時的長安傳誦一時。 不過也有為人風骨清高備受史家所稱讚的。 如唐太宗時的李靖,他一生功績卓著,六十四歲時患了足疾,自感行動不便,就「上表乞駭骨,言甚懇切。」 另外還有平定「安史之亂」的大將郭子儀,同樣也在六十四歲時請求退休,謂「願罷此官,庶禮讓興行由臣而致也。」 而把退休稱為「懸車」是有其典故的。 《漢書‧薛廣德傳》上載有︰「與丞相定國、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俱乞骸骨,皆賜安車駟馬、黃金六十斤,罷。 廣德為御史大夫,凡十月免。 東歸沛,太守迎之界上。 沛以為榮,縣﹙同懸﹚其安車傳子孫。」 這是說薛廣德和丞相趙定國、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一起上書要求退休,皇帝便賞賜他們每人由四匹馬拉的、舒適的馬車和六十斤黃金。 薛廣德便駕車東歸沛地退隱,當地太守等在邊界上來迎接他,沛這個地方的人們也以他的到來感到榮耀。 後來,薛廣德就把皇帝賜的安車懸掛起來,留給後世子孫。 顏師古對這段文字裏的「懸車」下過注解。 師古曰︰「縣其所賜安車以示榮也。致仕縣車,蓋亦古法。 韋孟詩云『縣車之義,以洎小臣』也。」 是說薛廣德懸車以示光榮。而此種作法,在古代就早已有退休時將馬車懸起的習慣了。 另韋孟詩也有解釋︰「懸車的意思就是讓小臣安定下來,不用再辛苦奔波了。」 所以「懸車」象徵著自己年歲已大,不能再四處奔走了。

因此,後人就將退休稱為懸車,也含有讚美的意思﹙光榮退休﹚

引用:http://***.com/b5/6/11/22/n1530630.htm

天相


回頂端 向下

回頂端


 
這個論壇的權限:
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