術龍五術堪輿貴州分壇
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【仿古玉的染色】

向下

【仿古玉的染色】 Empty 【仿古玉的染色】

發表  天相 周一 五月 04, 2009 7:41 pm

原帖由 益群 于 2009-4-23 15:49 發表于 http://wskybbs.com/bbs/index.php

仿古玉的染色

◎吳棠海

玉石的硬度高,可以用人工技法加以染色嗎?

答案是:可以,而且這種技術早在一千年以前的宋代,就已經開始使用了。

宋代,仿古風潮興起,「尚古」成為鑑賞玉器的標準之一。

當時製作的仿古玉,不僅造形和紋飾,要模仿古代的器物,連色澤與質感,也都要有古樸的風貌,為了讓新製玉器產生肖似古玉的效果,便發展出人工染色的技法。

人工染色的技法開始運用之後,從宋代到清代,染色都是仿古玉器的重要工藝之一,也是美化新造形的一種方式。當時的染作技法很多,有的燒烤、有的浸泡…

方法多而複雜,很難一一陳述。但是我們可以從染料的顏色和染色的特徵,來觀察人工染色的現象,因為這二種角度是辨別染色最簡明的方法。


一、染色的種類

根據現有的實物分類,宋代至清代的染料以紅、黑、褐三種色系最常見,各種染料所染作出來的顏色都不相同,而且各有獨特的俗稱。

以紅色染料製作出來的顏色,俗稱「大紅袍」,坊間一般視之為沁色,有的還將其視為血沁或鐵沁。

其實血液無法滲入玉質內部,而鐵沁呈不規則狀,並且常有鐵鏽附著,這些現象在「大紅袍」玉器上是看不到的,顯然是人工染作的結果。

以黑色染料浸染的玉器,坊間俗稱「水銀沁」,以為是地中水銀沁入的現象。

但是我們從出土玉器來看,玉質中帶有的墨黑色,有些是玉質本身的呈色,如墨玉;

有的玉器所帶的黑色,雖然可能是受到外力或外物影響的結果,但是具體的原因仍舊不明,因為迄今為止,並沒有科學驗證或實驗證明,地中含有的水銀會沁入玉質之中。

而這些俗稱「水銀沁」的玉器,往往顏色濃重而單調,缺乏自然呈色隨機分佈的趣味。

以褐色顏料染作的玉器很多,有的模仿沁色,有的仿製玉皮。

但是從考古現場與出土實物所作的觀察,褐色的受沁現象,大多來自鐵沁,表面常有鐵鏽附著;

而玉皮是玉石外表的皮殼,即使厚薄不一,也始終處於玉料的表層,並不會在雕琢過後的裡層玉質中出現。

然而,當我們反觀以褐色顏料染作的玉器時,不難發現這些玉器既沒有鐵鏽附著,有時,褐色部分順著雕工,由外緣延伸到內裡,違反了玉皮分佈的常態,顯示出人工染作的痕跡。


二、染色的特徵

染色是以人工方法將顏料施於玉器表面,以浸泡或燒烤等方式,讓顏料滲入玉質之中,它的分佈狀態與自然的多色、玉皮及受沁等現象,原本就不相同。

除了前面述及的附著物質、顏色位置可供參考之外,染色部分也有很多現象可以辨識。

在染色的諸多特徵中,最顯著的現象就是顏色單一。

不論紅色、黑色或褐色等顏料,呈色可能有深有淺,但是大多屬於單一的色系,很少有多色混染的情況。

而且染色部分,常以塊狀分佈的形態,處於玉質之中,邊緣或有明顯的界限,所以呈色狀態並不自然。

其次,人工染色的顏料由外滲入玉質內部,常常外深內淺,或只黏著在玉器的表面上,經過長久的觸摸之後,顏色脫落,就會顯露原來的玉質呈色。

有時,染作者為了讓顏料順利進入玉質內部,會用尖利器物敲打玉石,破壞玉石表面的平滑,一方面製作出土般的土狀斑駁;

另一方面用褐色顏料浸染,仿製黃褐的沁色,俗稱「釘金沁」。

像這樣利用燒烤或敲打等方式,使玉質由密變鬆,讓染料得以進入玉石的結構裡,會造成顏料順著玉質結構滲入的「細毛紋」現象。

有的染作者讓細毛紋成為色澤表現的主體,不僅在器表上,作出絲線般的瑕紋;

還用黑色顏料浸染,讓黑色顏料順著玉質疏鬆處進入,使全器漫布著黑色的紋理,坊間習稱為「牛毛沁」,其實也是人工染作而成的。

到了現代,許多仿古贗品,還是利用染色製造古樸的假像。

它們的染色部分,也有色調均一、塊狀分佈、容易掉色及細毛紋等現象。

在我們熟識了古代玉器,自然天成的豐富呈色與沁色之後,面對人工染作的玉色,就不會混淆不清了。


引用: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jw!0Jty8DWCGR98yNtr9eY-/article?mid=2101

天相


回頂端 向下

回頂端


 
這個論壇的權限:
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