術龍五術堪輿貴州分壇
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【中醫脈學29法】

向下

【中醫脈學29法】 Empty 【中醫脈學29法】

發表  天相 周一 五月 04, 2009 10:31 pm

原帖由 三慧 于 7 天前 18:12 發表于 http://wskybbs.com/bbs/index.php

中醫脈學29法

1. 有關中醫脈學,前賢論述諸多,寸、關、尺分配脈位,雖然略有不同,基本上都是遵循「內經」而稍作變革,不論學者所宗何家,主要能掌握諸家的精髓,都能作為臨床疾病辨症的基礎,關鍵就在學者對29脈脈象的辨識,以及脈象和疾病的論述,是不是能結合在一起,要知道「有是病必有是脈,有是脈必有是病」,也就是要「脈症相合」。


2. 醫書記載脈象分29脈,諸家在論病的過程,都有各自的「提綱脈」,一般提綱脈都以六脈為主,如仲景以「浮沉滑濇弦緊」、張介賓以「緩急大小滑濇」、秦越人以「浮沉長短滑濇」、滑伯仁以「浮沉遲數滑濇」作為提綱脈,所謂「提綱脈」是指脈象雖分29脈,基本上是由六脈所衍生出來的,學者在求脈過程,千萬不要把它複雜化,看成是29種不同型態的脈象。


3. 浮脈、沉脈:在29脈中浮脈、沉脈是主脈,也就是說浮脈可兼具其餘27脈,沉脈也可兼具其餘27脈,但是浮、沉兩脈不會同時出現,浮沉是指法,是指下指力道的輕重,浮是輕下指,沉是重下指,指法分輕重,但無又輕又重,比如「大脈」是「邪盛脈」,大脈是兼脈,可出現「浮大」脈,也可出現「沉大」脈,但無「浮沉而大」之脈。


4. 脈有常脈、病脈之分,要知「病脈」必先知「常脈」,正常人五臟之脈,心脈左寸「浮緩」,肺脈右寸「浮緩」,脾脈右關「沉緩」,胃脈右關「浮緩」,肝脈左關「沉緩」,腎脈左右兩尺「沉緩」;

所以浮脈是心、肺、胃的本脈,沉脈是肝、脾、腎的本脈;假如心、肺、胃出現本脈「浮脈」,但不出現「緩脈」,或是出現「沉脈」,是屬病脈;脾、肝、腎出本脈「沉脈」,但不出現「緩脈」或是現「浮脈」,也是屬病脈;至於是患何病要看「兼脈」,兼脈各有所主,後有詳論。


5. 除此之外,風、暑、濕、燥、寒,五氣感人是由表入,表病「浮脈」是其本脈,至於受何邪要看「兼脈」,如傷風脈「浮緩」,傷寒脈「浮緊」,中暑脈「浮洪」,傷濕脈「浮遲」,傷燥脈「浮緊」等。


6. 心、肺有病,浮脈是其顯象之一,表病脈亦浮,何以別之?

若是心病,脈浮在左寸;若是肺病,脈浮在右寸,若是表病初受,脈浮在兩手寸關尺,辨識在此;至於邪氣傳裏,脈象會有變化,當醫學理論、脈學脈法都懂時,後面會有續論。


7. 上面討論到,五臟不病,除了本脈之外,還要兼有「緩脈」,何謂緩脈?

緩脈是指後天之氣,也就是「胃氣」,古法是以醫者的呼吸來定法,一呼一吸謂之一息,一息脈動四至,是謂「緩脈」,初學者可以計時器配合「脈動」計次,就是一般所謂一分鐘跳動72次,而且脈道流利平勻,這就是「緩脈」;

或因人的形質不同,正常人的脈動,可由65-80次作為定法,再取脈過程,以一分鐘72次計,最少要取三輪以上,因為病脈不一定,在下手取脈時就出現。


8. 緩脈是不病脈,也可以作病脈論,那到底應該如何分辨?

不病的「緩脈」是一息四至,一分鐘跳動72次,而且脈道流利平勻;

如果是一息四至,一分鐘也跳動72次,但是「脈道無力」,這就是有病的「緩脈」,中醫脈法「有力為實,無力為虛」,所以有病的緩脈是「虛脈」,上面提到傷風脈「浮緩」,浮可主表,緩可主虛,所以仲景傷寒論謂「中風表虛」;

「弱脈、遲脈」都是屬虛脈,所以仲景傷寒一書,中風脈,時言「浮緩」、或言「浮弱」、又言「浮遲」,道理在此,至於弱脈、遲脈之解說,後有別論。


9. 由此可知,左寸浮緩無力,「是心血虛」,以心主血;

右寸浮緩無力,「是肺氣虛」,以肺主氣,左右寸關尺具浮緩無力,「是感冒傷風」。


引用: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chiayimed/article?mid=70&prev=103&next=68&l=f&fid=13


天相


回頂端 向下

回頂端


 
這個論壇的權限:
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